互联网医疗,资本热度减退后的挑战与机遇
马云曾预测,下一个阿里巴巴将诞生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缓解“就医难”“看病贵”民生痛点,应用场景丰富,再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互联网医疗确实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加之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是给互联网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好,一时间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入互联网医疗赛道,热火朝天,融资高度密集。但是好景不长,最火赛道迎来了“最强监管”,曾经最受宠的“皇子”,还没来得及找到出路,就因为几个“诏令”失了宠,曾经的追随者也逐渐散去,上演了一场“皇子”变“青蛙”的剧情。
互联网医疗是真的“不香”了吗?资本热度减退后有哪些挑战与机遇?
自带buff的巨头变为“药神”
显而易见,目前仍然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狂奔的企业有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健康三大巨头。近几年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深耕中,三大巨头仍然发挥了流量优势,试图将互联网思维与传统的医疗融合,再孵化出另一片空间巨大的蓝海。
殊不知,一不小心变成了“药神”。
根据2021年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健康的中报显示,报告期内,阿里健康公司营收93.57亿元,同比增长30.7%,其中医药电商业务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97%以上。京东健康也同样如此,上半年营收136.4亿元,同比增长55.4%,商品收入支撑起整体营收,占总收入的86.2%。而与前两者属性不同,致力于医疗服务的平安健康2021年上半年营收38.18亿元,同比增长39.0%,核心医疗服务收入仅占总营收的27%。
互联网医疗是“卖药”的?当然不是。
互联网医疗是依托互联网综合线上线下的优势互补,实现健康资源与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缓解医疗资源、医疗信息不对等的难题,为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对于建立健全中国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作用。毫无疑问,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方向是破解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企业仅靠卖药,是实现不了其价值的。靠一只翅膀,是飞不高的。这一点自带buff的巨头们当然知道,但是在线上问诊、健康管理等板块发展,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可取得成绩的。
疫情的出现,推动了国内互联网医疗行业急速爆发。据国家卫健委规划信息司统计,疫情防控期间,国家卫健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17倍,部分第三方平台互联网诊疗咨询量增长20多倍。但在中国,行业快速发展后,接踵而至的肯定是“最强监管”,“强监管”为互联网医疗行业带来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开启了新一轮的优胜劣汰。在规范发展的大环境下,“卖药”确实是支撑互联网医疗企业营收的重要来源。毕竟从商业本质看,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其能否走得长远的必备要素之一。
但在未来发展中,行业巨头们会逐渐向人们证实—我不仅仅是“药神”。
2021年8月,阿里健康统筹了“医鹿APP+支付宝医疗健康频道”在线平台,包括疫苗、体检、核酸检测、口腔、心理护理等医疗服务;京东健康医疗服务同步发力,与多家知名药企合作首发新特药,并联合一些地方政府,共建数字化“健康城市”项目,加快健康产业数字化升级;同时利用技术优势,助力区域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在有医疗服务赛道有天然优势的平安健康,通过“HOM模式”为商保、医保、企业、个人等支付渠道的用户提供医疗健康服务。
对于行业三大巨头来说,摆脱我不是“药神”,仅仅是时间问题。
“最强监管”是阵痛也是机遇
政策和行业往往是互动式发展的。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互联网医院获得“准生证”;国家卫计委出台了三个管理办法和管理规范,互联网医疗有了“护身符”。互联网医疗前几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策的支持。
2020年,疫情的出现催生了大量线上就医的需求,使之推动了国内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爆发增长。然而,伴随疫情常态化以及实体医院线下医疗能力的恢复,2021年大众对互联网医院关注度逐渐变为线上诊疗的严肃性;在政策方面,国家也进一步加强了互联网医疗的监管力度和强度,互联网医疗迎来了“最强监管”。2021年10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文件封堵了互联网医疗冒名顶替,过度诊疗,支付医生回扣等漏洞,一时间,业界风声鹤唳,给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冲击。
最强监管的到来,江湖骤变,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反应表现在资本市场中。即使是有强大背景支撑的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互联网医院巨头,股价的平均跌幅也在2021年达到了70%。经历了大风大浪的互联网医疗行业,难道就此穷途末路了吗?依然是那句话,对标监管条件,大浪淘沙,适者生存。强监管就是稳发展,监管是阵痛也是机遇。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医疗的“失宠”绝不是“强监管”,可能是仍未探索出一套盈利模式,资本开始没有耐心了。
互联网医疗的“思”与“行”
“最严监管”的到来,让多年来“野蛮生长”的互联网医疗行业感到阵痛,疼痛之下也让驰骋在行业的企业们开始清醒,寻找互联网医疗的“初心”,当然这也是“强监管”的初心。2021年《意见稿》出台,一方面让“医归医,药归药、技术归技术”,另一方面,也让互联网医疗重回到“医疗服务”的本质上,再次提醒企业,互联网医疗业务的核心逻辑,还是给用户解决了什么问题,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
到2021年,行业企业其实已交出了自己的一些答卷,无论是上市还是没上市,经历过了二十年的起起落落,让市场对行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作出了它的判断和选择。那么在2022年,互联网医疗需要哪些思考及转变?
1、回归本质与初心
中国医疗健康领域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优质的医疗资源与患者需求不匹配,也就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互联网医疗的最大优势在于以网络为载体,以数字技术为手段,通过数据交互补充线下面对面交互,从而破解时空限制的难题,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让人们通过互联网享受到均等、普惠、便捷医疗。
在政策方面,《关于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中规定,互联网诊疗“不得首诊,只能复诊”这一规定考虑了互联网诊疗具有非接触性的短板,从安全角度出发,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这就明确了互联网诊疗的定位,坚定了行业“健康管理”的发展方向。但是该规定在实践中较难执行,老年人作为互联网诊疗主要用户,本来就不擅长用互联网服务和设备,但是在进行线上复诊时,还需要上传大量的资料(门诊病例、住院病例、诊断证明……)来判断是否为复诊,这一点就大大超出了他们的范围,并且有的医院并不能提供证明是否为首诊的材料,首诊定义的不清晰,增加了很多复杂繁琐的程序。
基于实际操作,还需要进一步厘清线上线下之间的逻辑,对于线上不得首诊不宜一刀切,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互联网医疗的便捷作用,否则反而增加人们时间和程序的成本,违背了初衷。
时代赋予机遇,也会授予使命。互联网医疗是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关系到民生,企业发展与政策制定只要保持初心,坚定信念,相信定会换来市场的回报及人民幸福。
2、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互联网医疗真正的主战场在哪里?毫无疑问,是医疗资源最为匮乏的是农村。越是偏远落后的地区,医疗资源越稀缺,缺人才缺设备,就诊复诊的需求量极大。留守儿童和老人也多,外出漂泊中年群体,对远程健康监控的需求,也都真实急切。农村的数亿人口,才是真正毛细血管级别的刚需。
如何缓解大医院的压力,让基层医疗机构“强起来”,让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和看好病?也是互联网医疗行业需要考虑的,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在农村早有布局,京东健康积极发展线下场景,把“京东大药房”开到农村,依托平台优势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引流到了最薄弱的农村基层。
2020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远程医疗网络能力建设的通知》。《通知》提出,2022年实现98%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入互联网,可以看出2022年“基层医疗+互联网”绝对是一个发力点。
3、绕不开的医保支付
在互联网医院看病,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能用医保报销吗”?毕竟在线下公立医院问诊可以用医保报销,最后算下来问诊才需要几块钱,再加上中国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医生是白衣天使,是无私奉献的公益性职业,人们已经习惯了线上免费问诊。
而今,线上互联网医疗尚未接通大范围医保,大部分医疗服务都是患者自费,缺乏用户付费的环境。现行互联网医院以实体医院为依托、医保只向实体医院付费,互联网医疗企业很难从中盈利。可以看出,目前除了卖药盈利模式相对清晰外,国家最为重视的“医疗服务”的盈利模式仍处在探索阶段,互联网医疗商业化也是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在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前提下,进一步放宽互联网诊疗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11月2日,仅时隔4个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方案规定, 参保人在本统筹地区因互联网+医疗服务复诊并开具处方发生的诊察费、药费,可以按照统筹地区医保规定支付。
从互联网医疗报销政策下文的频率来看,国家也在快马加鞭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相关工作。打破互联网医疗的支付瓶颈不能靠单方努力,行业企业也在努力探索,克服困难,最有希望解决这一问题的巨头,应该是平安健康。平安健康的资源是得天独厚的,2021践行HMO模式,上线“商保服务”功能,患者在诊疗过程中,责任问诊和医药费用将由保险公司与平台直接结算,实现商保直付,用户无需提供资料等繁琐的赔付步骤,就医结束后就可自动理赔结算。而阿里健康凭借背后强大的靠山支付宝,突破支付问题也并不难。
沉浮20年,互联网医疗起落兴衰,从初探到圈地掠夺,从资本狂热到回归理性,从政策不明朗、夹缝中求生存到政策鼓励、多方认可。可见,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经历了企业动力、政策动力,而今经过疫情的冲击,让大家体验了一次互联网医疗应用场景,从而激发了用户动力。现如今是政策、企业、用户三力合一,2022年回归理性的互联网医疗将加速发展。